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打造思政“金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流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思政课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为依据,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思政课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批思政金课和一流本科课程。
二、建设目标
经过3--5年的建设,在加强改进、守正创新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效果良好的金课,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具体目标和措施
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实现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到“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养方式从“灌输式”到探究式、个性化的转变,学业评价从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到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转变,学生行为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堂教学工作
1、全员、全部课程参与思政金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开展任课教师每学期建成一堂精品课的持久活动,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开课教师所开课程皆是金课的目标。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创新集体备课形式,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合力。各门课程都要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展集体备课,充分用好周末大讲堂在集体备课中的引领作用;集体备课倡导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形式。集体备课要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上着力。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为建成金课和一流本科课程奠定基础。
3、课堂教学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做到讲深、讲实、讲新、讲活。试点开展基于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鼓励教师选取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开展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4、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避免照本宣科,一本教材讲到底;组织整理汇编权威性、前沿性、启发性教学案例库;鼓励教师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挑选出恰当的问题构建具体的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载体;及时将前沿成果、现实案例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1、完善网络教学,开发更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倡导互联网+教育,开展网络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利用智慧树、雨课堂、慕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和平台,打造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金课,争取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上实现突破。
2、落实学校慕课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修订教学大纲,扩大第二、三课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打破死板、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TBL(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等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三)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师资素质的极大提高。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思政金课,教师是主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讲台上的精彩,是教师理想信念、育人情怀、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任,没有厚实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储备,没有为党和国家育才造士的深情厚感,再好的教学技法,都不可能得到良好运用,不可能产生感染力和感召力。通过4年时间,建成一支数量达标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师资队伍。
2、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围绕教学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攻克教学难关, 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3、落实国家、省、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按要求完成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学院每学期通过教师展示平台对全体教师进行 2-3 次培训,每年对全体教师校外培训至少一次。
4、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四)课程及教材建设
1、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严格开设本科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
2、做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高度融合,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本着“同课异构、协同共研”的原则,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组建若干个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团队。
4、从学校定位出发,引导教师编写体现思政课程特色的应用型教材,力争3年内,出版1-2本辅助性教材。
(五)考试评价方式
1、打破“一考定成绩”考核方式。课程学习成绩至少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含期中考试,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主题论文、调研报告等)、期末考试等。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不超过 50%,单元测试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 4 次左右。平时成绩和单元测试成绩应有明确的赋分标准,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流于形式。
2、推行“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积极通过创新小论文、开放课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索开放式命题、创作型考试的“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实践教学
1、制定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各门思政课程都要有统一、规范、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并按照大纲组织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着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纳入课程考核,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形式,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统一组织和学生个人实践相结合,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5、充分开发省内外红色资源、大型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尽快形成富有工大(科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〇二二年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