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是教师手中的魔法棒,是建构教学内容的重要承载。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是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课堂效能的必由之路。本期内容介绍分享的是宫厚英老师对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一、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举个例子”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并被广泛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案例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数据、图片、表格、影音、文字等;案例逻辑类别众多,有导入案例、角色案例、专项案例、综合案例、递进案例等。这些特性赋予案例教学法强大的普适性和效能性,彰显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意蕴着价值;同时,也隐匿着熟视无睹后的墨守成规。正如我们通常会简单地将案例教学法等价于“举个例子”用以佐证和说明。囿此于一隅,就会衍生出机械的“拿来主义”,听说的一则新闻,看到的一则故事,就会在没有任何教学设计加工前提下被直接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大大降低案例教学法的能量场。案例教学法当然可以是“举个例子”,但绝不仅仅是“举个例子”。越是传统的事物,越是需要在创新中才能赓续传承。案例教学法,是案例开发、案例设计、案例运用的全过程。案例教学法的创新,首要体现在案例教学法高效运用的大前提上——案例开发。
二、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法的灵魂
案例开发,是教师基于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控,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诉求,收集整理素材,并以清晰明确的主题进行逻辑构建,形成一个典型且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案例开发,是教师个人职业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的试金石,也是彰显教师个人教学特色和魅力的所在。高质量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法高效能运用的大前提,是案例教学法有效施展的灵魂。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案例开发,亦是如此。同样的内容、相同的素材,在不同教师的“魔法棒”下,自然会以不同的逻辑矩阵呈现。但是,千变万化皆有其宗,思政课的案例开发,除了应大致涵盖案例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等基本要素外,还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点:一是实。法学、管理等专业案例,常常模拟或编撰。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决定其案例开发的素材,无论是源自经典文献、历史档案、新闻报道还是现实生活,务必求真求实。讲道理、塑三观如果建立在虚构的素材之上,毫无力量感可言。二是鲜。案例开发恰如烹饪,贵在材料鲜活。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束之高阁空洞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和彼此成就。思政课案例素材,贵在“当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于实践阐释的要求和体现。三是磁。开发案例,犹如探寻一块强力磁石,通过强大的案例磁性将学生紧紧吸引在课堂教学中。在案例建构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案例的典型性或冲突性,关键情节的生动凸显,细腻的语言表达等。四是全。案例开发要与思政课总体教学目的与课程章节教学目的高度统一,这要求开发的案例必须具有“全息性”,佐证说明理论内容是案例教学法第一要务。除此之外,优秀的教学案例开发还要兼顾理论知识产生的背景,于家国、个人的意义,呈现知识内隐的精神价值;既要体现知识自身的观点,也要体现知识的内在思想、认知方式和具体的思维逻辑;既要体现客观真实,还要体现特定的学科精神和学科思维,在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维能力。案例应足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并最终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的养成,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和践行能力。
三、个人教学案例开发分享
“例子”一:
1.教学内容:“概论”课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第一节、第二节
2.案例开发:
超燃“觉醒年代”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从43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剪辑出约10分钟左右的超然短片,关涉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级代表性人物16人:袁世凯、鲁迅、张勋、毛泽东、蔡元培、李大钊、汪大燮、徐世昌、段祺瑞、陆征祥、许德珩、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陈独秀、陈延年等;关涉典型事件8件:签署《二十一条》、旧北洋军阀残害革命先烈、人血馒头、辫子军复辟、鬻儿卖女的旧社会、丧嫁、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课堂播放。《觉醒年代》是2021年央视首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等联合摄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红色展播作品。素材权威、典型、鲜活、有吸引力。
3.案例运用:
(1)课前准备:
①推送阅读经典文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②预习教材第二章内容
(2)课中运用:
①遵循两条线索观看短片:
线索一:短片中出现或提及的人物有哪些,根据经典文献学习,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他们中哪些是革命的对象、哪些是革命的动力、哪些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为什么?
线索二:短片中关涉哪些故事、事件?这些故事事件折射了近代中国何种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了什么样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进而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和纲领?
②学生遵循两条线索发言、探讨
③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出教材第一、二节的所有内容,使教材内容的学习更具历史逻辑和整体性。
(3)案例迁移:
推送“巴以冲突”关于人员伤亡特别是妇女儿童伤亡新闻和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以及关于“夏日祭”“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等新闻,探讨:
①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现实意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②明确“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深刻体会“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思考和平从何而来?青年学生在享受和平的同时,应明确何种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例子”二:
1.教学内容:“概论”课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案例开发:中国“碳”生:以系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键性要素“碳”为主线和视角,探索“碳”排放与科学发展的内生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平衡碳排放与发展的关系,衍生出一条从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的中国“碳”生之路:奇“碳”怪论——一声“碳”息——一“碳”究竟——点“碳”成金——探“碳”未来。既重点关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又链接当下,展望未来。该案例开发与设计做到历史和现实呼应、理论与实践呼应、国家与个人呼应、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呼应。主题典型,主线清晰,问题明朗,启迪意义明确。
3.案例运用
(1)课前准备:
①查阅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相关新闻资料
②查阅自己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并形成概要文字以作业形式提交学习通,增强生活感知
(2)案例运用
①奇“碳”怪论:引导同学们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闹剧中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的奇“碳”怪论说起:以“碳”为由“围剿”中国,强制中国“碳”减排,构建“碳排放陷阱”,试图锁死中国“发展权”。
②一声“碳”息:启发式提问:你还记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拉着你的手,而看不见你的脸”的调侃和叹息吗?对比“伦敦雾霾灾难”,情景式思考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生态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老师进一步生动讲解中国“小排量汽车从限行到解禁”的故事,谈谈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的思想大解放。
③一“碳”究竟:结合前面两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我们会提出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链接现实,提问:新时代我们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分别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安排?呼应奇“碳”怪论,深入思考:“碳”排放和国家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关系?
④点“碳”成金:介绍新时代的CCER碳市场,结合我们身边的新闻事件“山东省发行的全国首单CCER碳资产收益权绿色信托产品” ,看新时代如何践行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我们的智慧点“碳”成金。
⑤“碳”求未来:学思践悟,关照当下,启迪未来是理论学习之诉求。该环节的设计,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与“碳”相处才能奔赴美好未来? 2022年,国务院印发“国发18号文件”,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省作为“碳”路先锋,出台《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探索开发基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场景的碳普惠应用程序,建立个人碳账户,探索通过积分兑换商业优惠券或服务等方式激励社会公众参与减排。请根据个人生活经验,设计一份可行的碳普惠方案。
“例子”三:
1.教学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四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案例开发:
出行路上的速度与温度:生动讲述上世纪被日本媒体炒作杜撰、赚得眼泪无数的“一个人的车站”的故事,对比引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理想照进现实的中国人出行路上的速度与温度的事实:中国高铁之最快、最长、最多、最高、最寒等所彰显的中国力量和速度,对比中国火车之速度最慢、车站最多、乘客最特殊、票价最便宜等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温暖与感动;中国高铁年亏损5.5亿的经济小账本对比已衔接全国81%的县市、覆盖95%50万以上人口城市、实现多个1小时经济圈目标的民生大账本,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素材典型,国内外素材对比、国内速度与温度对比极具矛盾冲突性,增强案例磁吸力;由一及多、由彼达己的全程互动式教学运用更是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增强理论认同,产生价值共鸣。
3.案例运用
(1)教师用生动语言讲述“一个人的车站”的故事
(2)启发式提问“为什么中国高铁被称为中国名片,你知道中国高铁创造了哪些世界之最吗?”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中国高铁的速度与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
(3)老师讲述6063次列车的故事,启发式提问: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慢火车?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这样的慢火车吗?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下的幸福感;
(4)启发式提问:出行路上的速度与温度共存,说明了什么?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质、特色、优势,回扣教材理论内容。
(5)案例拓展与迁移:进一步启发式提问并引导学生一起寻找“中国大地上速度与温度共存的感人故事”,自己有没有成为这些故事的受益者、当事人?诸如中国网通、国家电网、中国邮政等,旨在启发同学们认知:“出行路上的速度与温度”的故事并非仅存在于个别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做到兼顾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公平,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